发布日期:2023-08-17点击率:745
8月5日下午,30多年前就和公司有合作的原上海第三制药厂董平、陈建华、王永江、董寿法、方维育等专家专程来上海国际生物发酵展温州金鑫生化阀门有限公司展位参观指导,对公司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产品创新表示肯定,对公司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并和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涂志金以及总经理涂克杰一起忆往事叙情谊。
据了解,我公司和上海第三制药厂在1990年前后就开始合作,产品质量可靠,维修方便,深受车间一线员工欢迎,为保障抗生素无菌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5位专家对我公司的产品依旧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用黄金外汇交易来的舶来品——盘尼西林(青霉素)作为临床抗生素,根本满足不了医院临床之急需。1950年3月,由上海市长陈毅亲自拍板,建立了上海青霉素实验所(上海第三制药厂雏形),留洋归来的微生物学家童村先生领衔青霉素研究工作。童村带领中国第一代抗生素科研人员,经过百折不挠反复磨砺,1951年4月终于试制成功了第一支国产青霉素,为两年后实现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3年5月1日,由军管会派黄河团长任首任厂长的中国第一座生产抗生素的专业工厂——上海第三制药厂隆重登场。
在上海第三制药厂老职工中有两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是“抗生素摇篮”的美誉;二是“县团级单位”的等级观念。前者是说由童村领衔的青霉素实验所,研发国产第一支国产抗生素,王孝萱主持编撰的《抗生素发酵学》和俞文和先生主编《抗生素提炼教程》成为全国中专、职校抗生素专业指定教材,王俞两位还先后参与高校相关教材的编写,“摇篮”之誉实至名归;后者则是因为首任厂长有团长军衔这个历史缘故。
翻开上海第三制药厂的历史也就翻开了中国抗生素发展史。当年与童村筚路蓝缕一起创建第三制药厂的许文思(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生物制药专家)衔命捧住童村接力棒,率领厂里一批科班出身的年轻工程技术人员,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续写“摇篮”新篇章。自童村研制成中国第一支中国青霉素以来,上海第三制药厂一直紧跟国际抗生素药物研制潮头,为中国抗生素事业成长立下汗马功劳。
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第三制药厂开枝散叶,为正在建设中的我国最大抗生素药企——华北制药输送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为全国各地药企先后培训了50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输送了300多名干部和技术骨干,参与筹建了江西东风药厂、四川药厂的四环素车间等。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第三制药厂率先研制开发半合成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和半合成头孢霉素(头孢一号),八十年代又开发红霉素系列产品: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半合成青霉素的第三代氧哌嗪青霉素和半合成头孢的第二代头孢孟多及第三代的头孢噻肟和头孢三嗪。针对临床多种抗菌素的应用,患者体内滋生霉菌危及生命,科研人员又开发了“两性霉素B”,在抗生素领域不断谱写“摇篮”新篇章。1996年,上海第三制药厂迁至浦东张江,名称改为新先锋药业公司。
来公司展位的原上海第三制药厂的几位“老先生”们仔细端详产品,叮嘱企业要传承创新、特色驱动、深耕研发、开拓进取,始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始终要有错位竞争意识,不进则退,经营好来之不易的金鑫品牌,努力为我国生物制药装备领域解决“卡脖子”技术和产品,为我国生物制药无菌生产提供可靠保证。
往事如烟,回忆有痕,温情依旧,感动在心。
感恩相遇,不负遇见,继续前行,未来可期。